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3期厂房,出口欧盟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电池托盘全工艺生产线正在安装调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外部环境充满挑战,内陆省份湖北用一份亮眼的外贸成绩单,给出了一份发展的确定性:
上半年,湖北进出口同比增长28.4%,居中部第一;
湖北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保持中部第一。
“两个第一”,蕴含着湖北怎样的发展追求?
新航线新通道新市场
湖北外贸上新不断
湖北的外贸增速从哪来?
分析上半年进出口相关数据不难发现,关键字是“新”。
新航线。武汉经开港首条直达日韩的近洋航线正式开通。花湖国际机场国际货运航线已开通45条。今年上半年,花湖国际机场累计货运航班达1.97万架次,其中国际7046架次,同比增长3倍多。7月21日,湖北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成立,作为湖北首家本土国际货运航空公司,货机自己管,航线自己飞。
新通道。时间就是金钱,湖北拼抢时间。湖北在全国首创“联合一站式”关检前置模式,花湖国际机场货运通关的海关作业时间压缩至5分钟;推行武汉阳逻港—上海洋山港联动接卸监管模式,物流时间缩短2天。湖北争取鄂州破格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4倍。首批新型易货贸易试点落地,打通“货动钱不动”外贸新模式。
新市场。老朋友越来越铁,新朋友越来越多。湖北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超三成,对东盟、欧盟进出口分别增长五成左右,对中东等进出口增长超四成。湖北省商务厅、武汉海关、湖北省税务局实施一揽子防冲击措施,全力动员企业“抢出口”。
新产品。多极市场带来的不仅是订单分散风险,更是需求多元倒逼产业升级。湖北的出口结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是传统的出口大类,保持强势增长态势。其中,电脑及其零部件、手机、集成电路分别出口138亿元、130.3亿元、117.1亿元,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锂离子蓄电池出口66.6亿元,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88.6亿元、增长超两成。同期,茶叶、小龙虾、蛋品等特色农产品出口均居全国前列。
“新”字背后,也是湖北整体提升支点开放辐射力的生动写照。今年,湖北提出“大力实施枢纽提能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开放辐射力”,大力实施五大行动、打造五大高地,在对内对外开放上奋力赶超进位。
破圈突围
全省上下共同托举起这份成绩单
这份“两个第一”的成绩单,来之不易。
看地区,上半年,武汉市进出口额突破2000亿元,增幅超两成。不仅武汉拼,各市州也很拼。16个市州(不含神农架)全部实现正增长,14个市州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
看企业,湖北文旅、湖北联投、长江国贸等国有外贸平台贡献突出。
看部门,拼字当头。干部队伍作为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支点建设的成效。湖北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年”以来,一批“响当当”“硬邦邦”的干部队伍,干出了“嗷嗷叫”“头拱地”的精气神。
湖北省商务厅全力实施“防冲击九新措施”,通过做大外贸朋友圈、推动出口转内销、培育外贸新动能、纾困解难保主体等措施,动员外贸企业“抢出口、调结构”。2025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场行动、世界500强对话湖北,一系列外经贸活动坚定企业“走出去”、外资企业在鄂投资信心和决心。
武汉海关实施五大行动,开展“关长送政策上门”,“一企一策”指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上半年为企业减免税款4.5亿元、增长9.8%。应惠尽惠,RCEP享惠货值12.1亿元、增长16.3%;内河运费扣减2648万元、惠及企业487家。
湖北省税务局优化出口退税服务,深化与商务、海关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持续落实非接触、无纸化、免填报、容缺办等系列措施。上半年,全省共办理出口退(免)税210.49亿元,增长36.03%,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增幅近15个百分点。
不沿边、不靠海的湖北,用一条条新航线、一次次快通关、一个个新客户,把“难”变成了“能”。
面向未来,湖北继续奋勇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