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农新瑜)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祭祀民族英雄岳飞的庙宇,并非建于其故乡河南汤阴或殉难地杭州,而是诞生于南宋时期的武昌城旌忠坊。近日,武汉岳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全明的最新研究成果《南宋首座岳庙在武昌的历史地理变迁研究》,在期刊《武汉社会科学》2025年第2辑发表。
张全明教授
张全明是国内知名的宋史专家,他介绍,岳飞一生中,最后七年以武昌(今武汉武昌区)为北伐抗金基地,在此指挥了彪炳史册的“四次北伐”与“三次援淮”之战。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蒙冤被害后,鄂州军民悲愤难平,自发以生祠、画像等方式纪念这位统帅。直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为岳飞昭雪,下诏“建庙于鄂,号‘忠烈’”——这便是有明确官方记载的中华首座岳庙。
张全明教授通过多重证据,锁定了这座历史性建筑的具体方位。据岳飞孙岳珂编撰的文集记载,乾道六年(1170年)敕建的“忠烈庙”正位于岳飞当年的帅府旧址,即今武昌司门口解放路与民主路交会西北角。南宋地理名著《舆地纪胜》明确记载“忠烈庙,在旌忠坊”,该坊当位于宋代鄂州城官署核心区。南宋中期鄂州知州罗愿“姑往祠之”而猝然离世的史实,侧面印证岳庙紧邻州衙的地理特征。20世纪80年代,武昌司门口原区政府旧址地下出土的明代“岳王府石碑”及清代碑刻《憩园记》,更以实物证实此地为宋代岳飞帅府及后花园所在,亦即后世岳庙根基。
明清时期岳庙旧址示意图(蛇山南)
随着时代更迭,武昌岳庙的位置历经复杂变迁。宋代根基初建于城内旌忠坊(今司门口一带),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年)迁至大东门外将台驿旧址(今长春观一带),万历年间又于大东门内蛇山东南坡青草坡(今武珞路北,烈士祠、抱冰堂区域)建成含启忠祠、仰忠书院等的宏大规模建筑群。清代康乾时期对蛇山东南坡岳庙多次重修,晚清时在洪山南坡(近宝通寺)和汉阳增建祭祀场所。令人遗憾的是,蛇山南坡的明清岳庙主体建筑历经咸丰兵燹、抗战损毁及1950年代建设,今已无存。
张全明教授介绍,武汉及周边现存可考的岳飞文化遗迹多达百余处,其中武昌古城与汉阳地区就有约五十处。武昌作为岳飞建功立业的“福地”与中华岳庙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独特而厚重的历史记忆。
武汉岳研会在黄鹤楼举办纪念岳飞活动(资料图)
作为武汉岳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全明说,2023年4月研究会换届大会上,他就曾与刘玉堂、涂文学等30多位专家学者现场签名发出倡议,呼吁在武汉重建岳庙,擦亮武汉“岳飞文化”品牌,助力英雄城市建设发展。
“岳飞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典范”,张全明表示,武汉作为其重要故乡与岳庙起源地,亟待深化岳飞文化挖掘与弘扬,厚植城市发展的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