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历史真相的厚重分量、立体而感人的人物群像和强烈的情感共鸣,电影《南京照相馆》成为引发全民观影的现象级影片。这部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抗战题材电影,自点映起就凭好口碑受到关注,7月25日正式公映后更是吸引众多观众走进影院。
该片由青年导演申奥执导,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等主演,已成为今年暑期档截至目前的票房冠军。
情感震撼
11万观众打出高分评价
二刷《南京照相馆》,观众赵先生依旧被影片深深震撼。影片将按动相机快门与枪械上膛发射的声画交叉剪辑,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照片不仅是血泪的记忆,更是历史的铁证。“这部电影划开历史的伤疤,侵华日军残忍屠杀的画面,每一帧都如尖锐的利刃。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每一位留下并公开日军暴行照片的人都是真正的英雄,正是他们无畏的勇气,让真相得以昭告天下。”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是影片的片尾字幕,也道出了许多观众看完电影的感受。自影片开启点映以来,线上线下均收获了无数好评,不少网友自发推荐这部作品,成为影片“自来水”。在豆瓣,11万用户打出了8.6分的高分,这也是今年国产院线电影的最高纪录。凭借超高口碑,《南京照相馆》票房节节高升,截至7月30日早晨,影片累计票房已达6.5亿元,而平台预测该片的最终票房有望突破37亿元。在《南京照相馆》的带动下,电影市场终于迎来久违的爆发,7月27日、28日周末两天票房高达6.2亿元,创下今年春节档结束后的最好周末票房成绩。
“这部电影被许多人认为是近几年最好的抗战题材电影。影片除了在票房上拉动暑期档,也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观众了解这段历史。”电影市场观察师朱擎天说,尤其是影片最新发布了海外发行计划,即将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上映,这一行动非常有意义。“中国观众当然要看,也应该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观众知道,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遭受了怎样的苦难和伤痛。”
揭开罪证
大历史小切口更具代入感
《南京照相馆》在历史大事件中寻找到一个极其巧妙的叙事切口:1937年12月,日本军队攻占南京,城内吉祥照相馆中的一群老百姓,为了尽可能地多活一日,被迫给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冲印出了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评价,影片独特的叙事视角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没有选择宏大叙事展现战争全貌,而是聚焦于吉祥照相馆这一小小的空间,通过一群普通百姓的生死经历,以小见大地展现那段惨痛历史。这种‘大历史,小切口’的叙事模式,让观众能够从普通人的视角去感受那段惨痛的历史,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和代入感。”
在展示侵华日军暴行上,《南京照相馆》做到了尽量冷静克制,很多血腥暴力镜头都用电影语言进行了留白处理。比如,日本兵摔死婴儿的情节放置在画面后景,焦点更多的是呈现前景中人物的反应;日本兵对中国女性的侵害,影片也没有将镜头直接对准施暴场面。影评人陆支羽认为,影片把南京大屠杀的沉重感保留在情感层面而非感官冲击,这样的处理非常高明。
觉醒反抗
平凡英雄闪耀人性光辉
“近几年抗战题材影片中最贴近真实、最还原人性的一部。”影评人井润成说,《南京照相馆》的观影“后劲”足,观众既为历史上中国老百姓令人心痛的遭遇而落泪,也感动于片中同胞们血脉相连的温暖时刻与奋起反抗的英勇行为。
片中,邮差阿昌、翻译王广海、龙套演员林毓秀、照相馆老板老金、伤兵宋存义等人物形象鲜明。他们在生死边缘的挣扎、转变、爆发,以及冒死传出日军罪证照片底片的壮举,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这几位主角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们有的为了活命隐藏真实身份,有的躲在地窖里能过一天是一天,因此影片前半段观感很揪心,不知道谁下一刻就会成为敌军的刀下亡魂。但越是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越可能展现真正的人性高光。他们从抱团取暖,到最后决定把罪证从敌军眼皮底下传递出去,在生死存亡和国家大义面前逐渐觉醒。”井润成感慨,《南京照相馆》对人物群像的塑造复杂立体,最终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民族血性和精神力量。“片中王传君和高叶饰演的角色争论日本人有没有可能失败,而日本侵略者最终战败,就是因为中国人奋起抗争的血性和众志成城的精神。”北京晚报记者 袁云儿